港股打新市场显然又迎来春天,那么投资者要用什么样的策略,才能跟上这波节奏呢?
一、方向一:短线投机
一家公司在初上市的时候,往往也是市场开始接触这家公司的时候。这个时候,大部分的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是不够深入的。
因此,除了少部分急需资金而被迫"流血上市"的公司,大部分公司的新股定价是对公司的大股东及基石投资者有利的。
笔者对2017年1月1日后上市的共483只新股的表现进行了统计:
首日收涨股票的有291只,涨幅在10%以上的有161只,在50%以上的有59只,跌幅在10%以上的有62只,在50%以上的数量为0。
但是把时间拉长到现在,收涨的股票数目大幅减少至130只,涨幅在10%以上的有102只,50%以上的有53只。相反,下跌的公司则大幅增加,483只股票里面,有162只跌幅在50%以上,甚至还有9只跌幅高达90%以上。
统计结果显示,大部分新股存在"出道即巅峰"的尴尬情况。
因此,大部分的新股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游戏,投资者并不能用投资的心态去参与。
看基本面,你就破功了!
按照索罗斯的说法,这个游戏的玩法就是找到假象,投入其中,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。
那么,打新游戏应该关注哪些点呢?
第一点是市场情绪。
如果我们把整个市场看成一个蓄水池,一旦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市场,市场整体的估值中枢势必水涨船高。而且,这时候投资者风险偏好极高,股票概念是越"虚"越好,如果还能够贴近投资者的日常生活,那无疑是"锦上添花"。
在打新这样一个博弈的市场,这种效应更是会放大数倍。
从2017年到现在,港股经历了一个牛熊交替的周期。17年1月份到18年1月份是港股"大时代",恒生指数整体上涨了45%,17年7月份和18年1月份尤甚,分别上涨了6%和10%;18年2月份开始,受到贸易战的影响,港股市场交投惨淡,恒生指数全年下跌24%,其中2月份、6月份和10月份分别下跌6%、5%和10%。
这几个区间的新股表现也和大市基本相符。
第二点是股票的概念。
新股假如碰上了"当造"的市场概念,炒作的"火候"往往会更足。
比如在今年3月份,物管股投资情绪火热,整个物管板块在这个月上涨了12%。这个时候,同属物管概念的奥园健康(3662.HK)在港交所挂牌上市,上市当天即上涨21%,一周内上涨了40%,充分享受到了概念的红利。
相反,假如概念遇冷,新股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。如去年游戏行业发生的版号停发事件,导致6-8月份整个游戏板块下跌了30%,这期间上市的第七大道(0797.HK)、指尖跃动(6860.HK)等股票,表现也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。
第三点是股票的流动性。
就短期而言,股价几乎是由供需关系决定。如果某股票在市场上流通盘极少,那么,仅仅需要少数资金就可以上演逆天表现。相反,如果某股票流通盘过多,那么碍于刚才所讲的估值因素,如果缺乏极其亢奋的情绪支撑,投资者预期就很容易产生动摇,从而导致股价承压。
简单来说就是筹码集中,街货少,股价就比较好拉升。
这里有一个判断筹码集中度的小窍门。
一般新股在公开发售时,会把发售股份数目分为两部分。
一是公开发售部分,二是国际配售部分。通常比例都是1:9,即10%公开发售和90%国际配售。但是,如果公开发售部分出现超额认购的情况,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认购热度而调整,即回拨机制。
「如果超额认购多于15倍但少于50倍,回拨至公开发售的比例就是30%;
如果超额认购多于50倍但少于100倍,回拨至公开发售的比例就是40%;
如果超额认购多于100倍,回拨至公开发售的比例就是50%。」
因此,从公开发售的认购热度,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散户占总体发行量的比例,从而估算整只股票的流动性程度,以及炒作的可能性。
如果没有产生回拨,那即是代表绝大多数流通股落入少数人手中,那么炒作也就更加容易。以近期星宇控股(2346.HK)为例,公开发售仅录得10.38倍的超额认购,导致背后筹码非常集中,首25名股东已持有公司逾90%股权,股权集中自然对股价有帮助,加上当时的稀土概念,股价一度涨近90%。
相反,如果公开发售反应非常热烈,回拨的股份很多,那就要小心出现散户人踏人的事件了。很不幸,维亚生物(1873.HK)就是如此,公司公开发售获得超额认购约106.92倍,导致回拨比例飙至50%。再加定价高昂,自然是凉凉。
举一个更极端的踩踏例子。
今年3月份,润利海事(2682.HK)在港交所申请上市。由于找不到足够的机构接货,润利将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的1:9比例互换,意味着90%的新股将会由散户持有。
这样做的结果就是,润利海事的股东极度分散,又没有价格稳定机制,股价在上市第一天就暴跌了41%,给打中这只新股的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
总言之,游戏要想玩得好,游戏规则不能少。
新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就是:情绪,概念,流动性。
二、方向二:长线投资
很多人看到这个方向,也许会疑惑:新股也能长线投资?
事实上确实有这个机会。
新股上市,虽然定价可能会对新上市公司的股东有利,但是对于大部分外围投资者来说,这是一次公平起跑的机会。
除了核心的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,大部分的投资者之前并没有渠道去了解新上市公司的各种细节,包括财务、战略、管理层等。那么和其他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对比,投资新上市公司就不会出现先来者收割后来者的情况。
翻看历史数据,很多牛股如颐海国际(1579.HK)、新城悦服务(1755.HK)等,上市初期受到的关注较少,因此估值都很合理,投资者有大把的机会建仓。
那么,怎么去筛选这些公司呢?
首先是仔细研读招股书,招股书里面会有过去几年,公司的业务介绍及财务概要。如颐海国际的招股书里面,就明确展示了上市前3年里30%以上的营收复合增长率。
其次,是看基石投资者。一些长线基金如高瓴、景林,假如他们持有大量公司的股票,而募资时放给市场的股票很少,那么就可以初步猜测这家公司是有投资价值的。
如方达控股(1521.HK),IPO时拿出25%的股票进行公开发售,其中的一半由高瓴、景林等长线基金持有,进入市场的流通股票仅占公司股份的10%左右。
公司上市首日,只是轻微上升了4%,但是后面的半年里面上涨了60%。如果投资者在公司上市后陆续买入,将获得不错的收益。
三、策略
总结以上几点,笔者认为港股打新的策略有三种:
第一种是上市首日即卖出。这种策略适用于绝大部分新股,因为新股的定价往往过高,炒作氛围太浓。
使用这种策略,由于新股上涨的期望是正向的,而且香港市场照顾散户,基本上大部分投资者都有参与的机会,投资者持续的认购,总会是有回报的。
但是另一方面,新股的中签比例太低,普通投资者只能获得几手的份额,即使抽中的新股有涨幅巨大,投资者也只能赚点小钱。
第二类是短线投机。当一只新股上市时市场情绪热烈,本身所处的板块最近也当红,加之筹码比较集中,那么我们不妨多持股数日ipo上市流程,甚至追高买入,也许回报会很丰厚。
这种投资策略的好处在于,资金量不受中签率影响,可以增加资金规模,提高回报。但是这种情况下,风险也会提升,非常考验投资者的分析能力和手速。
第三种是长线投资。这种策略没有资金空间的约束,也不用去拼手速,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分析公司的财报,跟踪公司的增长。
新股定价虽然不利于普通投资者,但还是有部分股票可以用成长去弥补这个价值差的。
一旦淘到了像颐海国际这样的宝贝,投资者可以在低估值的时候买入,充分享受"戴维斯双击"带来的极致投资体验。
熟练掌握这三种策略,并反复使用,投资者也许可以在复杂的香港新股市场上,做到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
更多财税咨询、上市辅导、财务培训请关注Z6尊龙官网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:部分文字/图片来自互联网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。由Z6尊龙官网咨询整理发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。